“东海6204,飞向融合点……”12月3日12时32分,随着珠海进近管制中心管制员发出第一个点融合程序指令,深圳机场点融合飞行程序正式实施。标志着未来深圳机场超过80%的进港航班将享受这一民航新技术的“红利”,在机场运行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空域容量有望提升10%以上。运行首日点融合程序共开放使用6小时,约150个深圳机场进港航班率先使用该程序,整体运行安全、高效。
为降低雷达引导过多带来的运行风险,提高终端区空域的效率,国际民航组织依托先进的空管技术研究设计出了一些不同方式的进场程序,点融合程序就是其中之一。南珠三角空域是世界最繁忙空域之一,珠海终端区空域拥有深圳、珠海和澳门三大机场,是承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湾区民航发展的重要区域。为推动湾区民航发展,助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在中南空管局的统筹规划下,珠海进近于2019年年初主动提出在区内最繁忙的深圳机场实施点融合飞行程序的方案。在南部战区和民航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方案得以有序推进,是军民航深度融合、精准融合的一次重要实践。
深圳机场点融合程序设计在进港航班繁忙的跑道西侧空域,超过80%的进港航班将使用点融合飞行程序。珠海进近管制员介绍说:“大型机场与日常中的停车场类似,四面八方的‘车辆’需要在停车场外被指挥成有序队列,点融合程序的应用,就是使这个队列更加整齐和有序。管制员以前判断飞行间隔要靠测距线,现在就可以一目了然,管制员调配飞行间隔将更加精准。”在融合扇区,航班将在设定的高度和速度作程序化飞行,据前期模拟验证显示,雷达引导减少60%~70%,减少管制指令约20%,减少航向指令约60%;同时,由于进场航班交通流更加有序,能进一步减少飞行冲突,优化空域运行环境,从而能有效提升运行效率和空域容量。
据悉,为使点融合程序应用更顺畅,珠海终端区还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珠海终端区空域结构,理顺各机场飞行程序、优化管制扇区,力争使整体空域运行效率更上一层楼。应用新程序后,珠海终端区将实现进离场航班流的部分分离,各个机场的航班调配空域也将相对固定,不同机场、不同方向的航班之间的相互影响、潜在冲突将逐步减小,整体航班的运行效率将得到提升,为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贡献空管力量。(《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朱思平 通讯员卢旸)
利用预先设计的排序边到一点距离相等的原理来延长或缩短进场航迹,实现对多方向进场交通流排序和间隔管理的技术。点融合系统(PMS PointMergeSystem ):支持点融合技术运行的基于性能导航(PBN)空域结构,该系统由一个融合点和与该点等距(垂直分离)的两条或多条排序边组成。将飞行管理系统(FMS)水平导航(LNAV)功能与雷达引导方法相结合,实现优化多向进场交通流排序与间隔管理。点融合程序(如上图所示)包括一个融合点以及多条预规划的排序边,不同的排序边之间设定垂直间隔来保证航空器之间的安全,同一条排序边上的航空器间隔通过水平间隔进行控制,排序边上的航空器到距离融合点的距离一样,当航空器收到直飞指令时,转弯直飞融合点。管制员可以根据排序边上的航空器发布指令的时机来延长或者缩短航空器在排序边上的飞行时间,从而达到加快流量或增加间隔的目的,同时通过排序边和融合点之间的多条测距线来辅助管制员直观地判断航空器之间的距离。2011年,在挪威奥斯陆机场开始实施点融合飞行程序。随后,点融合程序开始在国内外多个机场推广应用。